评论|记者节,让我们永远做光的使者
我们都需要光,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于记者而言,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循着光的印记,点亮世界的过程。
今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一块空地上,病床上的老人王欣和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刘凯医生,用一张落日余晖照温暖了疫情时期的人心。那一抹不太强劲的斜阳,经由记者挖掘、记录、跟踪,变成了溢出屏幕的灿烂阳光。
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光芒,而类似的新闻报道总能穿过云层,直抵晴空,带来温暖和希望。
落日余晖带来温暖和希望
追光
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一篇名为《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的报道从武汉金银潭医院“飞”了出来。这个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当时收治的全部为转诊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
湖北的记者深入医院采访院长张定宇后,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在他们的一字一句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忙碌紧张又井然有序的金银潭医院,也看到了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院长,这篇报道,让那片被新冠肺炎侵袭的“迷雾森林”变得立体清晰,网友留言说:“生命不仅有长度,更有亮度,张定宇燃放的生命之光,点亮了许多病人的希望。”
优秀的记者,优秀的报道,不仅可以让人穿越云层看到晴朗,更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他们真实记录这个风云时代,让冰冷而慌乱的1月逐渐回暖,有了昂扬向上的能量。
凿光
有疫情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日常生活的见微知著。
一个漆黑的夜晚,三门峡市一个普通人在车库入口将醉酒倒地者碾压身亡。这起发生于2019年7月的悲剧,驾驶者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刑拘后提起公诉,而也有许多声音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意外”。
这是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意外?记者的报道,如同破开墙壁凿出的一束微光,“驾驶员能否看到醉酒倒地者”变成一个公共话题,被广泛而深入地热议。我们尊重最后的法律答案,却乐见通过记者的报道,每一种可能性都被充分讨论。
叩问类似的案件,是记者们追求法治的一个缩影。事后,报道的作者、我的一位同事写下这样一段话:20岁上下时崇拜英雄,梦想着改变世界,后来成为了记者,所以就努力通过新闻报道,去推动具体事件或者具体个人的公义,只要你努力了,就能为捍卫正义尽力。
聚光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记者这个身份,和流行歌曲《少年》唱的一样,带着这份不减的信念,推动社会不断前行。
入狱27年的张玉环重获自由后,他的家人感谢社会各界,特别说到:众多媒体记者,伏案疾书的一篇篇报道将这起案件推向世人,引起关注——如他所言,每个人都是一道光,最初也正是一位女记者在偶然知晓张玉环案后,用文字写下这个故事。
我们都需要光,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奇葩说》的辩手说过一句话: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于记者而言,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循着光的印记,点亮世界的过程。
借这束温暖的光,我们一起迎接未来。
红星新闻评论员黄静
编辑赵瑜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