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里“奔袭”家访背后:广东大朗镇里有个“四川前锋区”丨红星特写
▲暑假期间,横跨1500公里,四川前锋的孩子开启了和父母的团聚之旅
7月29日,程晓林一行刚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回到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广兴镇。
程晓林是广兴镇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据他介绍,学校736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来到大朗和父母一起过暑假。此前几天,他率领3名教师从四川广兴镇赶赴广东大朗镇,从巷头到巷尾,从轰鸣的生产车间到学生父母的租住地,他们深入了解学生暑假的学习生活情况,叮嘱家长看护好孩子,确保假期平安……除了程晓林,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曹海刚也率队到大朗镇家访。
这是一次真正跨越山海,单程距离长达1500公里的奔袭。连日来,他们在广东大朗穿巷入户,不停寻找学生代表家访。当校长、班主任突然“从天而降”,不少正和父母在大朗团聚的孩子还以为在做梦。据介绍,这是学校按照前锋区教育局要求,深入开展“家校同心·千里行”赴东莞大朗关爱暑假学生家访活动。
▲程晓林来到学生父亲的厂房和家长沟通
千里家访的背后,源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在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的特别存在:前锋区35.4万户籍人口中,有8万人常年在东莞市大朗镇务工、创业,其中以广兴镇最为突出。
7月28日,广兴派出所所长蒋成军告诉红星新闻:“我们全镇2.58万户籍人口中,有1.5万人常年在大朗镇务工、创业。”
8万前锋人跨越山海、不远千里,从四川广安来到广东东莞,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伴随迁徙进行,相关部门在管理和服务上如何延伸?红星新闻就此深入大朗镇进行采访,试图剖析40多年来,两地从未间断的往来与融合中,有着怎样的深刻嬗变?
01.从拼搏到融入
前锋和大朗结缘得从老兵说起。“60后”出生的黄昌德、苏理林、田海清等人被公认是最早和大朗接触的人。在广东省四川前锋商会推荐下,7月23日,红星新闻记者在东莞市大朗镇找到了苏理林。
苏理林出生于1963年5月,老家在前锋区观阁镇大坝村。据苏理林介绍,1980年11月,他和观阁镇的90多人前往广东省湛江市服役。1983年复员后,他回家务农。1984年4月,同批次复员的战友黄昌德回老家探亲时,刚好碰到苏理林的姑姑,之后通过其姑姑,黄昌德找到苏理林。
见面后,苏理林才知道:1983年复员后,黄昌德跟随一个在东莞市大朗镇长塘村的战友前往大朗发展,其间,黄昌德还给大朗镇巷头村的一个老人当干儿子并改名陈昌德。陈昌德邀请苏理林前往大朗发展。
“1984年端午节的第二天,我借了50元前往东莞。”苏理林说,那时从重庆坐火车去广州,需要途经贵阳、怀化、株洲等地转乘,光火车票就是29.6元。之后,从广州转到东莞市大朗镇,他又花了2.3元,加上购买胶桶、洗漱用品等,最后只剩下10多元。
▲苏理林和他父亲在外游玩
“当时我先是帮花生厂晒花生,一天2元。”苏理林说,他目的是进毛织厂,但当时大朗就几家毛织厂,没熟人介绍不好进。
找不到工作时,苏理林就寄宿在陈昌德家。其间,他去邻居黄柱坚家看电视。当时,大朗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沟通起来比较难,但黄柱坚是大朗镇井头小学的教师,会讲普通话。
彼时,黄柱坚的母亲年迈,他孩子的身体也不好,在他家看电视时,苏理林就主动帮忙干家务,比如到户外帮打井水等。
黄柱坚夫妇看他忠厚老实,就让他搬过去住。
“黄老师真是我的恩人,我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月,不仅解决了我的吃住问题,他还帮我把在老家借的50元给还了。”苏理林说,一个多月后,在黄老师的帮助下,他进入了巷头毛织二厂上班。
苏理林先在厂里当学徒,通过手摇机织毛衣。“按计件计工资,我第一个月收入16元,第二个月51元,第三个月102元。”苏理林说,当时老家的公务员一个月工资才30多元。
此后,苏理林将自己在大朗的工作和收入情况写信告知父母。1984年11月,战友曹仁财、白仁寿按照苏理林给老家寄信的地址,从老家找到了在大朗镇务工的苏理林。苏理林让他们先找临时工干,有机会再进厂。
▲7月4日,在护送孩子前往东莞途中的服务区,小朋友紧紧抓住广兴派出所所长蒋成军的腰带
巷头毛织二厂的老板是香港人,他娶了个大朗女孩并在当地建房,曹仁财、白仁寿见状主动帮忙,“只管饭,不要工钱”。就这样,两位战友免费帮老板挑泥水建房。“当时没有升降机,他们一层层挑泥水上楼,挺辛苦。”苏理林说,干了一个月,两个战友和老板混熟后,也顺利进入厂里上班。
02.从融入到崛起
由于工作特殊,毛织厂多录用女工,但肯吃苦、不偷懒的苏理林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之后,厂里扩大生产,老板就和苏理林等人说:“你们四川女孩多,介绍一些过来。”这样,苏理林、曹仁财、白仁寿就回家动员亲戚出来打工。
曹仁财从老家介绍过来了20多个女孩,苏理林也把他侄女、堂妹等介绍过来。“由于介绍出来的女孩太多,当地政府还以为我们在贩卖人口。”苏理林笑着说,“但我们当过兵,且口碑不错,加上多是介绍自己亲友,之后也就没再追查。”
出生于1961年的田海清,老家是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大良村。1980年至1983年,他也在湛江市服役。复员后,他在当时的广安县人武部做教员。1985年,他来到了大朗镇。
▲田海清向记者讲述来到大朗的经过
“我有两个战友在东莞,一个在大朗镇巷头村,另一个在黄江镇当人武部部长。”7月24日晚,田海清告诉红星新闻,当时工厂较少,他先是帮村民挖鱼塘,其间,认识了大朗镇巷尾毛织厂的厂长陈建芬。
陈建芬之前在广安当兵,都是军人出身,彼此一见如故。田海清说,他进入巷尾毛织厂做包装,后成长为师傅、主管、总管、经理。其间,田海清从老家带了300来人到大朗务工。
▲游忠华(浅绿色马甲)率队在大朗镇迎接前锋孩子的到来
广东省四川前锋商会执行秘书长游忠华就是这时来到东莞的。1987年,19岁的游忠华来到东莞。他先在制衣厂务工,掌握一定技术后,他在大朗镇开了家裁缝店,后来又帮其他厂代工车拉链。彼时,游忠华的工厂拥有50多名员工。
和游忠华一样,很多前锋人在熟悉相关操作技能并积累一定资金后,就开起了夫妻档、小作坊,甚至规模更大的毛织厂。比如东莞市重发毛织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他早年就是帮苏理林从事代加工发展起来的。再如“85后”的东莞市兴博鑫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正明,他就是在大朗打工后才创业的。
▲周正明(右二)在车间和员工交流
这样,从战友带战友,到战友带亲友,再到亲友带亲友,更多的四川前锋人聚集在广东大朗务工、创业。过去40年里,这个群体扎根并崛起为大朗镇特有的“前锋”现象。
03.从崛起到反哺
随着老一辈在大朗打拼的“60后”“70后”前锋人逐渐老去,其子女也接过父母早年创下企业,继续从事毛织生产或销售工作,比如苏理林、游忠华等人的子女,他们都接过父亲的企业或另开毛织厂。
如今,35.4万户籍人口的前锋区,就有8万人常年在大朗镇务工、创业,其中前锋区广兴镇2.58万户籍人口中,就有1.5万人常年在大朗镇务工、创业。
“每年暑假,过来和父母团聚的学生有3000至5000人。”游忠华说,这样老家的安全教育工作也延伸到大朗,“千里家访”活动由此产生。
▲7月4日,平安抵达东莞大朗镇后,孩子和父母拥抱庆祝团聚。
“像我们这样聚集于一镇,这在全国都少有。可以说,大朗已成为前锋人在外的经济文化中心。”游忠华说,在大朗的前锋籍中共党员有300多人。为此,2013年10月,中共广安市前锋区驻大朗镇流动党员党委成立。
将企业交给子女后,游忠华担任流动党员党委副书记,将更多精力用于服务老乡、反哺家乡。和他一起的,还有曾任流动党员党委书记、目前任流动党员党委组织委员的邓康兵。
邓康兵之前在老家前锋区桂兴镇洪锅村任党支部书记。“在老家当三年党支部书记需要处理的问题,加起来没有在大朗镇一个月遇到的多。”7月28日,邓康兵告诉红星新闻,在大朗每个月要处理各类纠纷70至80宗,高峰时甚至超过百宗,主要涉及经济、感情纠纷等。
为更好处理纠纷,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和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在大朗镇成立跨区域警务合作(乡情调处)工作站,游忠华和邓康兵等人被聘为警务助理,以乡音促乡情,借乡情化解纠纷,这极大缓解了大朗的警务压力。
▲游忠华(白色衣服)来到工作站
对此,大朗对他们的付出给予极大支持。7月24日,走进位于大朗镇巷头毛织文化广场的跨区域警务合作(乡情调处)工作站,记者发现,工作站空调冷气充足,约8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亮堂堂的。“从办公场所的提供到装修,再到办公设备的采购,甚至水电费都不用我们掏一分钱。甚至我和游忠华的每月补助,也是大朗发放的。”邓康兵说。
游忠华介绍,目前在大朗的前锋人有三类:一是拥有设计、生产、销售等完整链条,用工在数百人规模的老板,约有20人。二是自己买电脑织机、平车等从事加工的小作坊约有4万人,另有3万多人纯是帮人打工的。
为何前锋人多选择在大朗创业?“40多年来,随着前锋人在大朗聚集,大家会在日常交往中互帮互助,更容易创业成功。”游忠华说,其间,创业遇到的设备维修、招录熟悉工人,甚至订单分享等,都可通过老乡这个圈子来实现。
▲游忠华在大朗镇的街巷准备新一轮的巡逻
看到在外务工、创业群体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前锋区积极抢抓“东锭西移”的时代浪潮,锚定“打造全国一流轻纺城”的发展目标。而前锋人在大朗创办的一些企业,也有向外拓展和发展的诉求。
2024年12月21日,前锋区在大朗镇举行轻纺产业投资推介会。会上,广安市有关领导表示,“前锋区拥有全省唯一可集中处理纺织印染污水的园区,现已形成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洗水、印花、污水处理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她真诚期望,“广大企业家走进前锋、布局前锋,携手前锋,推动轻纺服装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我有四个朋友已回前锋开厂。”游忠华说,这种城市与产业间的互动,不仅有助于产业梯度转移,也使一些返乡的工人在家乡的毛织领域继续发挥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韦星图据受访者
编辑郭宇责编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