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暨成都市体育产业大会召开
11月26日,2020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暨成都市体育产业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以“蓉聚世界力量共建赛事名城”为主题,是成都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成都大运会筹备,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
大运会元素随处可见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底气十足”
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践行“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的目标,成都坚持“谋赛”“营城”“兴业”“惠民”相结合,积极构建与世界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体育产业发展大格局,全力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从2015年的体育产业收入392.24亿元,到2019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32.6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约258.7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52%。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强大动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并驶入平稳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高标准举办第18届世警会,成都马拉松成为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成功申办大运会、世乒赛、男足亚洲杯、世运会等顶级赛事,大量的国际体育赛事形成了成都和海外的信息流,提升了成都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成都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跃升至28位,连续12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国际体育赛事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些已成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信心”和“底气”。
蓉聚体育力量,聚焦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如何更好的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化改革创新,落实“三大赛事”动员大会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大运会筹备,推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成都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指明灯。
2020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暨成都市体育产业大会会议内容、嘉宾阵容全新升级,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赛事、产业和城市的话题进行思想交流、智慧碰撞。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副主席、成都大运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于再清以奥运会为例,为成都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献策。他表示大运会的赛事营销需要以三大要素为主体,分别为转播权益营销、赛事组委会标识营销和体育公益品牌营销。于再清认为,目前成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已经能够满足大型赛事举办,接下来就是要做好赛事营销,“办好赛事是最低要求,取得经济效益,获得精神、文化收益是赛事营城的更高要求。”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提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要推动成都体育“两个发展”并重;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完善国际赛事之都的赛事体系;推动“体卫一体、体医融合”;推动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推动体育场景化、数字化建设。
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海燕从体育赛事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角度切入,点明目前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引进品牌赛事的更大目的在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地区魅力,更是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所在。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亚洲体育产业协会副主席林显鹏就体育产业经营与城市更新的命题给出自己的五点专业意见:利用以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代表的大运会场馆建设,在未来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平衡发展的体育名城;大力推动职业体育落地生根,恢复成都金牌球市的美誉;推动体育主题公园的建设,以此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加强户外运动小镇建设,打造户外运动重要节点。
会上,还首次发布了“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011/7a63dec6a1ddcbd5e8e29528a18cd1b9.html
红星新闻记者何鹏楠裴晗徐晓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