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农”、服务稳大盘,农业银行在高质量发展中穿越周期

时间 • 2025-08-05 07:46:27
高质量
服务
农业银行
发展

西藏墨脱曾被称为“高原孤岛”,直至2013年10月波密至墨脱的扎墨公路正式通车,这片隐秘之地终能现于世人。


然而,就有这样一群“逆行者”,他们以汽车银行、摩托车银行、马背银行等多种形式,深入墨脱各乡镇提供金融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农业银行墨脱县支行每年都会开展七八十次的流动金融服务,即每三个工作日往返一次。


如今,这支队伍又壮大了。近日,农业银行墨脱格当支行正式挂牌营业。周边3个乡15个行政村3000多位“边民”的金融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他们再也不用往返120余公里到距离最近的农行墨脱县支行办理业务。


“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这构成了农业银行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理论上,高质量发展内涵十分丰富,学界已进行多维度探讨。总结来看,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中,令人欣慰的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实践已初步探索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三农金融“方法论”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央长期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指导“三农”工作;自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三年聚焦“乡村振兴”。


这足以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三农”领域。对于金融业而言,只有触达广大县域和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农村金融群体,才能达成更加公平、更加公正、更加普惠、更加可得的“人民金融”,才能实现更加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银行始终扎根在农村最深处,服务在“三农”第一线。70多年来,农业银行在坚守中奋进,在奋进中坚守,源源不断为“三农”领域注入金融养分,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后,农业银行明确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三农”金融服务的重点,搭建了专业化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农业银行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


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度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农业银行获评最高等级“优秀”。实际上,自2020年开展考评以来,农业银行是20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的商业银行。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这离不开像农行西藏墨脱支行这类机构的长期坚守。他们有的坚守在祖国的边疆,有的坚守在遥远的海岛,有的坚守在雪域高原,为边远地区的居民带去宝贵的金融服务,深度诠释着人民金融“一个都不能少”的宗旨。


除了扩大服务半径、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外,农业银行还在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和产品体系:农业银行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创新推出线上农户贷款产品“惠农e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银行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创设“富民贷”农户小额信贷产品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8.65万亿元,新增1.3万亿元,增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富民贷”不到两年时间投放272亿元,服务农户近30万。农业、农村、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方法论日臻成熟:首先是坚持农业银行“姓农”“为农”的定位,70多年来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其次,紧跟国家战略,不断延伸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全力当好金融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排头兵”。



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万种可能”



在西安,夜幕降临,华清宫中,舞剧《长恨歌》正在上演。白居易的经曲诗句在歌舞与华光中再现,让人回味不绝。这离不开农行陕西分行的支持。多年来,该行紧跟西安文旅产业发展进程,推出文旅演出优惠活动,倾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


夜色中,类似的故事在多个地方上演。农行人足以骄傲地说:“遇见夜晚,有一万种可能。”


是的,服务实体经济也有“一万种可能”。对于银行来说,服务实体,不仅要融资力度大,投放结构优,更要做到服务效率高。如何灵活迅速打出“组合拳”,不止关乎企业资金命脉,更是高质量金融供给,服务经济稳大盘的重要课题。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在2021年提出“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的定位,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2年农业银行合计新增贷款6.4万亿,约是此前三年的两倍,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除了量的合理增长外,高质量发展更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对于银行业而言,如何利用好信贷等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活水”流向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产业和领域,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意义。在信贷稳步增长的过程中,农业银行持续思索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金融行业的价值坐标,不断优化调整信贷结构。


绿色底蕴尤为显著的农业银行认识到,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国家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后,农业银行在2021年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全行三大战略之一,全面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农业银行在董事会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高管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印发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


一系列措施推出后,农业银行构筑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的系统工程,调动起“全身”各个组织的机能,包括作为顶层设计的“大脑”、精准输送金融活水的“血管”、指哪打哪且灵活可靠的“肢体”,还有更强风险预判和把控的敏锐“神经”。


成效是显著的。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3.8万亿元,增速超40%。与此同时,农业银行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体系更加成熟,三类贷款也在快速增长。绿色农行,正在超越绿色。


数字化转型诠释“幸福生活”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农业银行大大小小的展区,通过各种形式诠释着“耕耘美丽中国共创幸福生活”的新理念。


在沉浸式体验区,人们排队参与“AI绘青绿”互动游戏,利用AI技术,观众可以将自己的脸换到“只此青绿”IP人物形象上,变身云髻高耸的古装舞者,在千里江山的胜景中挥洒水袖翩翩起舞。


好玩的游戏,只是农业银行科技实力的一个小小体现。用通俗的话来说,农业银行通过科技手段和平台搭建,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融资,更能融智、融技、融商。而这些才是“三农”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稳大盘,乃至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密码。


2019年,农业银行正式提出iABC战略,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2021年以来,农业银行实施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在平台获客、线上经营、智慧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截至2023年9月末,农行手机银行月活跃客户达2.1亿户,连续31个月同业第一,实现三年“翻一番”的高速高质量发展。农业银行通过科技手段和平台搭建,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融资,更能融智、融技、融商。而这些才是“三农”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稳大盘,乃至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密码。


如果说数字化经营则是农行修炼“进”的内功,那么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则是农行修炼“稳”的内功。


2017年,农业银行提出实施三年“净表计划”,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针对房地产、地方债等重点领域风险,农业银行进行精准“拆弹”,全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不断健全全口径、全流程、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2017年农业银行将子公司、境外机构纳入集团风险统一管理,2021年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扎口和全流程管理,在全系统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管理体系。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5%,接近该行上市以来的最好水平且已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探索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金融、资本都以追逐利润为目标,侧重对富人、大企业的服务,但对广大普通居民、中小企业的服务严重不足。其中的一个核心担忧是,向后者提供金融服务会出现亏损,可能不具备可持续性。


这显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符。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公平、更公正、更普惠的发展。这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要服务高净值人群、大企业,更要加强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及农村县域、小微企业、绿色低碳等薄弱领域的支持。


农业银行以自身的实践证明,这非但不会拖垮金融机构,反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韧性”:在持续加大农村县域的投入后,农业银行形成了横跨城乡的客户基础和机构布局,在各种冲击和挑战中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平衡能力。


财报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县域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38.6%上升至2022年的43.8%。2022年农业银行县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为3175亿、1319亿,相比上年分别增长8.1%、5%,均高于全行增速。也就是说,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对全行盈利形成积极的正向贡献。


毫无疑问,农业银行兼具社会责任和财务效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具备可持续性,其有三重要义:首先是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通过完善服务模式来推动整个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再次,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在更高维度上达成新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