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落地检”后主动“隔离”,承担公共责任每个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每个人的选择和配合,实际都关乎着一座城市的防疫“大局”,最终又与每个人的生活便利息息相关。所以,这道辩证题,还需每个人慎重作答。
11月14日,回绵竹探亲的毛先生休假结束,返回成都上班,自驾汽车离开后,他在绵竹的居住地通知核酸检测。得知这个消息的毛先生,在抵达成都后,第一时间骑自行车到核酸检测点进行了采样,并将自己“关”在车里一整夜,直到核酸检测提示异常,防疫工作人员从车里将他转移到隔离酒店、定点医院。
返蓉后的毛先生,按照防疫规定第一时间去做了“落地检”。而检测结果出来前,他一直把自己关在车里“隔离”,这一做法其实并不是防疫政策的硬性要求。但毫无疑问,这种看起来似乎有点过度的谨慎,又恰恰是理性的,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高度负责。用他的话说,之所以把自己“隔离”起来,是怕万一自己感染了,给其他同事造成麻烦。而结果也表明,这一举动确实是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与谨慎相对的,是侥幸。事实上,如果说毛先生这样的“过度谨慎”属于个案,那么,对防疫要求的侥幸心理,则算得上是时有发生。比如,今年9月底就发生过外地涉疫地区来蓉者,因未按规定隔离,还私自外出买烟等致200多人被“密接”的一幕。这一行为不仅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疫情传播风险,也让当事人自己承担了法律后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应该的。
一正一反的两起案例,真实地反映出对于防疫规则的尊重差异,可能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个中经验、教训,确实值得咂摸。防疫是一盘棋,每个人既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也担负着一份“公共负责”。当我们在侥幸之下,舍弃了肩上的“公共责任”,实际也将自己置于更大的麻烦和风险之中。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都应该多一份审慎。
防疫进行到今天,什么情况下需要“落地检”,什么场合需要出示核酸报告,何时应该报备轨迹,在规则层面早就非常明了了。很多时候,违背规则或侥幸“逃离”规则,看似是给自己增加了便利,但从结果看,恰恰带来的是更多人的不便。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性权衡,避免随意化、情绪化。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对来(返)蓉人员的管控,最近成都的相关防疫措施又有所升级。如与以往的“3天3检”不同,新增的管控措施中,还新增了“3不”,即第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具后可有序流动,但不得聚集,不得聚餐,不得前往酒吧、歌舞厅等重点公共场所。此外,还增加了“1检”,即在来蓉后第5天,来(返)蓉人员还需再完成1次核酸检测。
这样的要求,需要大家及时掌握并认真配合。它可能会给正常流动增加一些不便,但对于当下的疫情风险来讲,它又是避免让更多人陷入“不便”之中的必要之举。可以说,每个人的选择和配合,实际都关乎着一座城市的防疫“大局”,最终又与每个人的生活便利息息相关。所以,这道辩证题,还需每个人慎重作答。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郑楚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