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春运妈妈,现在怎么样了?

时间 • 2025-07-23 14:04:54
时代
凉山
这个

阡陌的述说2021.02.09阡陌的述说2021.02.09

07:25未知来源

播放

11年前的她,感动了中国

2010年1月30日,春运首日。

一位年轻的母亲步履沉重地走进南昌火车站。

身后巨大的行囊已经压弯了脊背,手里拎着的背包眼看就要拖到地上,但是她的右臂却稳稳地抱紧怀里的婴孩。

纵使旅途疲惫、寒风刺骨,孩子始终被保护得整洁温暖。

年轻妈妈被相机定格的瞬间,脸颊冻得通红,目光却坚定有力。

“肩上背着重担,怀里抱着未来。”

这张照片,曾经感动过无数国人,每当春运来临的时候都会被一次又一次转发。

如今11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位“最美春运妈妈”和她的孩子,过得还好吗?

11年后的她,笑容温暖

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周科,也就是当年拍下这张照片的作者,历经11年的寻访,终于找到了那位年轻母亲。

她的名字叫做巴木玉布木,四川凉山的彝族人,今年已经32岁。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接受采访。(周科摄)

凉山,这个地名,我们并不陌生。

在相当长的岁月中,它和贫穷、落后划着等号。

在巴木玉布木的记忆中,11年前她和家人们住的是不通电的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便下小雨。

他们舍不得花钱,经常去捡别人扔掉的旧衣物,缝缝补补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

而在位于当年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大凉山桃园村里,过苦日子的并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巴木玉布木童年住过的村庄(周科摄)

“从家门口放眼望去,村庄周围,一道道山梁、一级级梯田清晰可见,山上草枯叶黄。远处,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根本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为了生计,这里的人们不得不拖儿带女外出打工。

照片中的那一幕,正是巴木玉布木结束在南昌5个月的打工生涯,赶着返回大凉山老家的情景。

相信很多人看到照片的时候,都曾在心底默默祝福。

但是命运有时候残忍得令人胆寒。

当年怀里的孩子,是巴木玉布木的二女儿。

她本来是带着女儿回老家看病,结果女儿回家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更是因为贫穷和疾病,仅仅在这个世界存留了10天就走了。

“那个年代,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马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不少孕妇都是在家里生产,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厄运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这位坚忍的母亲身上,要知道11年前她也才刚刚20出头啊。

很难想象,这个年轻的妈妈是如何熬过那段残酷的时光的。

但11年过去了,当她再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又是一张温暖的笑脸。

笑脸的背后,是时代写下的一场风起云涌。

▲巴木玉布木(周科摄)

时代与人,并肩前行

2011年,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了大凉山的桃园村,巴木玉布木夫妻俩成为精准扶贫的对象。

从此,他们不必辗转千里之外,为生活奔波,在家乡种植起了烟叶。

贫穷带来的苦难一点点被剥离。

巴木玉布木一家的烟叶种植,从最初的6亩增加到15亩,年收入从几千涨到了几万。

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成功脱贫。

从巴木玉布木身上,我们看到,我们的人民,缺的不是力量,更不是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机会,一道门,一扇窗。授人以渔,这便是打开了一道门,让勤劳的人,踏上了自我致富的路,实现了人与时代的双赢。

报道中,有很多很多巴木玉布木生活变好的细节。但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巴木玉布木的几个儿女。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在家门口。(周科摄)

巴木玉布木自己没有上过一天学,如今大女儿读初一,次女读小学,小儿子上幼儿园,他们的人生,都有了更多的可能。不仅是她们家,当地的新民中学,学生人数也从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现在的2425人,女学生比例由15%增长到51%。

这些改变,才是最令人振奋之处。儿女们并没有单调地重复母亲的人生,而是受到了更多的、更好的教育,有了更高的台阶和机会,这才是迭代,才是时代的生长,才是人的延伸。

时代与人,并肩前行。11年过去了,“春运母亲”的脸上,一直记录着这个越来越开阔、浩瀚、多元的社会,承载着中国人民勤劳、乐观、奋斗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澎湃新闻评论

编辑|孙丽敏主播|张玮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