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壁“杀”到北上广,这个菜凭什么?|农视点
前几天,“为什么戈壁菜更容易吃出菜味”冲上了热搜!有网友说,这年头的菜,越吃越没味儿!直到吃了一口民勤沙葱,才找到了苦苦寻找的菜味儿。其实,在大家的心里,甜品不甜,菜有菜味,才是对当代美食的最高评价!
农视网
,赞10
什么是“戈壁菜”?简单说就是在甘肃、新疆等戈壁地区种植的高原特色蔬菜,像民勤沙葱、兰州百合、榆中菜都属于“戈壁菜”。
那么超市里那么多蔬菜,为什么就“戈壁菜”火了呢?首先,“戈壁菜”风味好。以沙葱为例,远看像小葱,近看却是实心的,吃起来比小葱香、比韭菜爽脆,辛味还没那么“冲”;兰州百合,甘润无苦,单个有拳头大,雪白如玉,一口咬下去,就像在吃脆甜的薯片。整体来说,“戈壁菜”菜味更浓!
为什么“戈壁菜”比普通菜更有“菜味”呢?
这归因于“戈壁”这块神奇的土地。中国戈壁面积很大,新疆、内蒙、甘肃、宁夏都有。说起戈壁,人们首先会想到荒凉、干燥、寸草不生等名词,但对蔬菜来说,这些“不毛之地”其实是得天独厚的“风味孵化器”。通俗点说,“戈壁菜”的“菜味”就是被恶劣环境逼出来的。
戈壁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白天晒足十多个小时,“开足马力”的光合作用不断生产营养,晚上呼吸作用减弱,蔬菜在极致温差下狂攒糖分等干物质。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慢生长”。以榆中菜为例,住在昼夜温差巨大的山谷里,主要靠雷霆雨露的滋润。正常娃娃菜的种植周期在50-60天,而这里的娃娃菜需要100天才肯成熟。这种“慢热和晚熟”也让“小时候的菜味”直接拉满。
只是“香”还不够,安全质量也必须过关。戈壁的冬天最低温能达到零下20℃,可以天然冻死土壤里的病菌虫卵;即使到了夏天,干燥少虫,农药的使用量也会降下来,这样的生长环境,长出来的菜也比较可靠。
之所以能在南方市场火出圈,最关键的就是“戈壁菜”的时间差打得巧妙。每到盛夏,华东或者华南地区,台风、高温加暴雨,本地菜很多就“趴窝”了,进入了“伏缺期”。这时候,远在两千公里外的西北戈壁滩,却迎来了一年中蔬菜生长的“黄金期”。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带的地块种下不同蔬菜,实现从5月到11月长达6个月的稳定供应,刚好弥补了东南沿海夏秋季蔬菜生产的断档期。
“戈壁菜”如何走进千家万户呢?甘肃地广人稀,地块分散,菜农长期陷于“优质难优价”的困境。运费比菜贵,中间商层层加价,就算产得出,也难走得远。为了让这“独一份”的产地风味直达南方餐桌,生鲜电商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已经有生鲜电商平台与甘肃地方农业农村局达成直采合作,建立起了多个“戈壁菜”直采基地,借助数字化供应链与冷链物流,实现订单农业,让种植更有计划,让新鲜更有保障,让那些偏远、真实、好吃的味道,能够被看见,被喜爱!
农视点述评员|张耀元
剪辑|崔子昱
主编|杨公元
监审|杨巍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