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产业如何建圈强链?今天,成都开了一场政企座谈会

时间 • 2025-11-11 00:10:40
成都
产业
企业

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高精密设备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希望政府能够为企业用电提供安全保障。”“受到部分省市疫情影响,我们从海外采购的一些原材料物流环节受阻,影响日常生产,希望以后可以在成都享受到更加高效的物流通关体验。”“新型显示产业外向度高,常常需要邀请海外专家到蓉开展技术交流,期待在这方面通过一些安全便利的程序,压缩外国人士来蓉手续的办理时间。”……

6月11日上午,成都市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企业座谈会在双流区举行,来自成都本地的15家新型显示产业领域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以及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口岸物流办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聚在一起,既把企业发展问题摆出来,也一起寻求解决之策。这场政企互动,展示出来的,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成长的烦恼如何解?

企业提诉求,政府部门现场“接单”

上午8点半,双流区成都芯谷·企业幸福中心,虽然距离今天的成都市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企业座谈会召开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但是陆续有企业代表来到这里。不同于往常的座谈会,今天这场交流营造出轻松的氛围,现场安放了一些小沙发,每个座位上都放了软软的靠背。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虽然是各方围坐在一起,但是企业代表的座位处于“内圈”,而市级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座位被安排在“外圈”。很明显,这场座谈会上,企业处于“中心”地位。

9点,座谈会准时开始,企业代表依次发言。“企业生产过程中比较担心停电问题,比如,有时候因为某些原因,公司所在的片区停电之后,会给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希望政府部门协调解决企业用电保障问题。”日东材料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圭治提到,今年以来,受到沿海部分省市疫情影响,企业的一些产品在当地通关受阻,现在正在拓展全新的物流运输路线,希望以后在成都机场口岸能够获得更加便捷的通关服务。

对企业而言,尽快拿到原材料就意味着能尽快投入生产,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付超凡对此深有同感,然而企业也面临一些困扰。“我们现在的研发项目需要一些进口物料,而进口物料证件办理流程比较多,导致耗时较长,有时,我们在办证的过程中恰恰在进行实验,而实验项目需要使用进口物料进行技术验证,希望市级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压缩进口物料证件的办结时间。”

企业除了针对供应链、政策申报环节提诉求外,外国专家入境、企业建设项目审批、生活配套等也成为大家热议的“关键词”。

座谈会上,针对一些企业提出的诉求,相关市级部门参会人员均予以回应。一些现场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双方约定会后继续碰面,并排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

▲座谈会现场

共识正在凝聚

如何建“圈”与强“链”,有了新思路

企业发展难题不容忽视,一个让各方憧憬的是,随着成都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企业与企业之间希望产生更多业务合作的可能性。面对未来,现场企业充满期待。

如何将产业发展的愿景变成现实?有来自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现场支招。“实际上,我们也在收集本地新型显示产业领域企业反馈的问题,积极协助政府部门解决企业痛点难点,一起推动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成都新型显示行业协会首席顾问罗紫云抛出了成都新型显示产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核心配套能力聚集度有待提升;在领军型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然匮乏,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对此,罗紫云建议,在成都设立“新型显示院士工作站”,推动关键技术进步,实现显示产业跨越式发展。“比如,邀请全国柔性电子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工作站的智囊团,以此助力成都建设柔性电子产业高地,重点布局基础技术研究,分层次发展成都高新型显示技术。”

参会企业代表提到的供应链问题备受关注,罗紫云建议,实行供应链帮扶计划,培育本土企业,争取更多的国产配套企业进入供应链,替代国外产品,解决“卡脖子”的痛点难点,帮扶龙头企业稳定产业链、打通供应链。

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还需要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撑。“应该加强关键技术储备,布局核心知识产权,聚集高端人才,孵化未来的‘链主’企业,争取形成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成都集聚的能力。”付超凡建议,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可对重点产业链进行再细分,梳理一批支链、子链企业,培育支链、子链中的“链主”企业,与产业主线的“链主”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关系。”此外,还要善于运用资本和人才资源,比如,可以为新型显示产业细分赛道设立专业的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那些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企业。

作为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链主”企业代表,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成都区域党委书记秦向东抛出的一个话题引发现场参会代表的共鸣。“在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圈中,其实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通过为这些人才在购房、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他们会乐意引介更多行业和人才资源过来,逐渐融入到城市招商引智工作中去,给成都提很多建议,为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机遇。”他说。

红星新闻记者宋嘉问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