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昨天晚上父亲走了”雷同故事刷屏?不妨用同理心取代口水仗
在一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中,人们还是应当学会如何求同存异、彼此尊重,这也是公共舆论的一堂必修课
近日,有网友发现,网上有大量雷同文章,不少账号发布的博文,均以“昨天晚上父亲走了”开头,描述自己的父亲“从感染新冠肺炎到去世,只有短短8天”。类似文章遭到网友质疑,称“这都能通稿”?
↑图据网络
12月19日,今日头条“头条安全中心”发布相关说明,其中称,近日有用户反馈,从搜索结果中发现平台上有大量“昨天晚上父亲走了”的雷同发文,疑似有用户编造雷同故事蹭疫情热点。经核查,仅一个账号发布相关微头条,其他账号均系对该内容的评论转发。
根据平台方的解释,之所以会显示雷同内容,主要是源于搜索结果呈现的技术问题,导致部分搜索结果用“...”代替了转发人的评论内容。也就是说,一个用户可能只是转发了这篇文章,但在搜索结果中看起来却像是这位用户又发了一遍,所以产生了误会。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了关注,还是因为其中讲述的内容有些悲惨,近乎戏剧化的文章,获得了大量转发。这些操作也引发了一些人质疑,担心这是不是人为的安排,甚至还猜测这背后是否有一些利益团体的操纵。
一篇文章,被附着了一堆联想与附会,成了一个靶子。但随着平台发布解释,证明这似乎是一场误会。背后也许没有复杂的博弈,不过是一个不完善的功能,硬生生造出了一场口水仗。
对于平台来说,当然得有所反思。虽然解释是个技术问题,但如何防范舆论炒作、操纵社会话题应当引发警惕。一些网民猜测的“文章背景”,人们此前也见过类似网络水军的现象,互联网平台显然有加以规制的义务。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篇文章如果是真实的呢?人们对这篇文章调侃,会不会显得轻佻和冷漠?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妨用同理心取代口水仗。病毒传播会造成对公共卫生的冲击,也会给部分群体带来恐慌情绪。年轻人可以用“阳过”“阳康”的网络梗去笑对病毒,但一些老年人恐怕不会有这样的轻松,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即将到来的风险。
不必把不同的观点视作一场“东风压倒西风”的对立与决战,社会群体有着多元的立场和诉求,这本身是正常的。眼下,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加强对脆弱群体的保护,如何确保每一个人都不掉队,如何让老年人心安、泰然,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一个社会才能共同走出疫情。
互联网是多声部的,人们很难消弭自己不喜欢的声音。但在一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中,人们还是应当学会如何求同存异、彼此尊重,这也是公共舆论的一堂必修课。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